当公司“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大会的余音还在耳边回响,作为一名威高青年,我不禁思考: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变与不变的智慧?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老师傅只需用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就能实时获取运行数据;财务同事借助智能报销系统,能让发票处理准确率大幅提升;研发团队若能引入AI辅助平台,必将让新材料筛选效率倍增。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正在或即将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
正如陈林董事长所说:“不懂数字化、不懂人工智能的干部,终将被时代淘汰。”在威高,智能化不是赶时髦,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医用耗材生产线上,智能焊接系统让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在物流中心,AGV小车实现24小时精准配送;在研发实验室,数字孪生技术让新产品开发周期明显缩短。
放眼整个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根据工信部等权威部门近期发布的信息,我国工业互联网已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正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这个大背景下,威高的智能化之路有着独特优势:我们既拥有深厚的制造业根基,又具备医疗行业的专业壁垒。
在我们众多产品线的智能化改造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趋势:老师傅数十年积累的工艺诀窍,正与AI视觉检测等系统捕捉的精密数据相互验证,共同守护着产品的最高标准。这种人机协同、经验与数据共舞的模式,正是威高智能制造的特色所在,也为我们青年一代指明了方向。作为年轻一代,我们生长在数字时代,对新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相反,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持续精进:
首先要成为“懂业务的数字化人才”。在医用导管研发部,年轻工程师既要懂材料特性,又要会运用仿真软件优化产品设计;在质量检测岗位,新一代质检员既要掌握传统检测方法,又要熟练操作智能检测设备。
其次要做“跨界融合的推动者”。智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需要医学、机械、软件等多学科协作。我们年轻人要主动打破专业壁垒,在交叉领域寻找创新突破点。
最重要的是坚守“医疗品质的底线”。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对生命的敬畏始终是医疗行业的根本。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偕同白衣使者,推动人类健康”的使命,确保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以提升医疗质量为目标。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医疗健康领域被列为重点应用场景。这对威高是机遇,对我们青年员工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技术,以务实的精神推动应用落地,以严谨的态度守护医疗安全。在智能焊接工序中精益求精,在智慧供应链建设中勇于创新,在智能诊疗设备研发中追求卓越。
这场智能化转型,既是对企业竞争力的重塑,也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考验。作为威高青年,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更要守住不变的责任与担当。因为,在医疗健康这个永恒的赛道上,技术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有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生命得到更好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