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电子报电子报

威高报人才赋能 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王金玉:一针一线织牢手术安全网 “双向赋能”打通人才供给侧堵点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威高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向赋能”打通人才供给侧堵点

5月底,威高集团的代表受邀走进威海技师学院、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主办的“校园开放季暨校企、校校合作大会”现场。在当日的签约仪式上,一份校企合作协议落定。协议提出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培养目标,并规划了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双向流动”机制。这场看似区域性的校企牵手,实则折射出当下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技术密集的医疗器械领域,在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压力下,寻求产教深度融合的迫切探索。它并非孤例,而是国家战略导向与行业内生需求共同驱动下的一个生动实践。

政策推力与行业痛点交织的融合迫切性

近年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从行业呼吁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核心政策导向。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要求“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了产教融合的法律地位。另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其作为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服务能力的关键路径。教育部等部委联合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在资金、项目、评价等方面提供具体支持。

然而政策驱动背后,是医疗器械行业残酷的人才困境。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显示,行业高端研发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缺口比例长期维持在40%高位。技术迭代的加速度多学科融合的复杂性监管环境的严苛性以及实训成本的制约等因素正在加剧“毕业生无处就业”与“企业无人可用”的双重困局。

“威高班”模式构建育人新生态

医疗器械行业因其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电子工程、软件技术等)、技术更新迭代迅猛(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日新月异)、法规监管体系严苛,以及对从业者实操能力、质量意识和跨领域素养要求极高,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培养挑战。

这一挑战具有系统性: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验实训条件往往滞后于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经历漫长的再培训周期才能胜任岗位;同时,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所需的高精尖设备投入巨大,操作环境要求严格(如无菌车间),使得院校独立建设高水平、全流程的实训基地成本高昂、难度极大。行业迫切呼唤既精通工程技术又理解医学原理、既掌握专业技能又熟悉法规标准的复合型跨界人才,而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对此支撑明显不足。

面对这一系统性挑战,以威高集团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正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从浅层次合作(如提供实习岗位、捐赠教学设备)向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协同育人模式转型升级,致力于破解上述核心痛点。

威高集团的实践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深度协同特征。首先,在育人体系构建上,企业通过共建实体化运行的产业学院或特色学院(如与多所院校合作建立的“威高学院”),深度嵌入办学全过程。这体现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基于真实岗位能力模型的课程标准与模块化课程;实质性共建共享实训资源,例如将医用制品、血液净化、骨科材料等实际生产线进行教学化改造,转化为沉浸式的教学现场,力求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达到高度契合。更具针对性的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如“威高班”“智能医疗装备订单班”,企业基于具体岗位缺口,提前介入招生选拔环节,共同设计定制化课程体系,并配套提供专项奖学金与实习津贴,旨在确保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目标岗位,显著缩短适应期,有效降低企业招聘与二次培训成本。

在技术创新与转化层面, 威高积极与高校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如与青岛大学共建的“青岛大学威高创新研究院”,目标覆盖“产、研、基金”全链条。此类平台旨在将高校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工程化能力、市场洞察及产业化资源上的积累深度融合,共同聚焦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化进程。与此同时,通过项目制联合攻关,如与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院校组建团队,围绕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艺优化、新材料应用、自动化改造等需求开展应用型研发,不仅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应用科研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也直接服务于企业的降本增效与产品迭代升级。

更重要的是,在资源共享与生态构建上, 威高展现了开放合作的格局,形成了一系列的梯次分明、层次多元的人才供给体系,精准满足了企业从一线熟练技工到高端研发工程师的全链条人力资源需求。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例如威高与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合作,为残疾人群体定制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拓宽特殊人群高质量就业渠道的同时,彰显了产教融合的深远社会价值。在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实训资源不足问题上,威高积极倡导并实践“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参与”的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实训中心共建共享模式。通过集中投入,建设高规格、通用性强或特色鲜明的实训设施,有效破解了单个院校投入能力有限、高端设备利用率低下的难题,为区域医疗器械产业人才的规模化、高质量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产教深融赋能制造跃迁

威高等企业的实践虽已勾勒出产教融合的崭新图景,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迈向“深水区”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的硬约束。其中最核心的挑战之一,便是如何真正实现“工程师能教学、教师懂产业”的“双栖”目标。这要求必须突破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壁垒:企业技术骨干入校教学,常受困于本职工作时间紧、教学精力不足以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而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则往往面临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的双重挤压。这些“堵点”不疏通,“双向流动”的机制就难以真正高效运转。因此,推动产教融合行稳致远,绝非一企一校之力可及,亟需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协同,在人事管理、薪酬激励、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为人才的双向流动与价值创造扫清障碍。

必须深刻理解,产教融合绝非浅层次的“订单”输送或设备捐赠,而是一场涉及理念重塑、制度创新、资源重组与人才再造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它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需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将参与人才培养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投资,而非成本负担。它要求院校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产业变革,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导向。它更需要政府发挥关键作用,以更有力的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搭建起贯通产教的坚实桥梁。

当教育真正扎根于产业发展的沃土,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是医疗器械行业的蓬勃兴盛,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铿锵步伐中,那不可或缺、坚实有力的支撑力量。这条共生共荣的融合之路,正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径。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威高控股公司 版权所有:威高报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