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瑞成型车间内,24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全速运转。高达千度的高温火焰精准掠过玻璃表面,将1.5米长的玻璃管瞬间软化,经过激光切割、精密成型、梯度退火等严苛工序,加工成预灌封注射器。在这机械律动的生产场景中,一场聚焦技术传承的“师带徒”项目正稳步推进。
“成型工位是技术工种 ,需要多年的知识累计和调试经验。”张建说,一个多月里来,他的进步很大,师傅对他的帮助也很大。 “我在这个车间干了15年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都像我的孩子一样熟悉。现在把我会的教给年轻人,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幸。我会毫无保留,手把手地带他们,让他们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能手。”张壮说。说话间,张建在导师张壮的指导下进行模具间隙调试。这对师徒组合,正是普瑞车间“师带徒”项目的典型缩影。
师带徒项目是普瑞车间2025年初启动的重要活动,项目通过多维评估体系,从百余名技术骨干中遴选出6位平均工龄超8年的核心导师。这些资深技工在成型工艺优化、进口设备改造、复杂故障排查等领域积淀深厚,曾主导完成十余项关键技术攻关。与之匹配的12名新生代学员,均为机械制造、自动化等专业的职校毕业生,经过理论测试与实操初筛脱颖而出,形成“2:1”的师徒配置结构。
“导师不仅要有过硬技术,更要具备教学热忱。”项目负责人强调,选拔过程中增设“技术讲解”模拟环节,考察候选人将经验转化为教学语言的能力。最终入选的导师团队涵盖设备调试、模具维护、工艺监控三大关键技术岗位,确保技术传承的全面性。
“技术传承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工匠精神的延续。”生产部负责人在项目会上强调。
为确保师带徒成效显著,结合注塑生产车间的实际运作需求,车间构建了“阶梯培养-动态评估-长效激励”的闭环管理体系,系统提升新员工从基础认知到复杂问题解决的全方位能力。从基础理论重温到实际操作演练,从简单任务上手到复杂项目攻坚,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每周固定的“师徒对话日”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学员现场演示设备点检、模具校准等操作流程,导师则针对技术难点进行逐项拆解。生产主管介绍:“通过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学员的成长速度显著提升,过去需要半年掌握的技能,现在通过系统化培训时间可大大缩短。”
不仅如此,车间同步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师徒参与积极性。无论在物质奖励层面,还是在职业发展层面,优秀导师优先获得技术管理岗位晋升通道,学员考核结果则与关键技术岗位聘任资格直接挂钩。
“这种激励机制让技术传承有了可持续性。”张壮表示,“过去师傅带徒弟更多依靠个人责任感,现在通过制度设计,既保障了教学投入的回报,也让年轻人看到清晰的成长路径。”
在智能制造浪潮中,普瑞车间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先进设备替代不了技艺传承的温度。当青年技工首次独立完成产线巡检时,设备日志中规范的操作记录,不仅标志着新生代技术力量的成长,更印证着“师带徒”模式的核心价值——通过“手把手”的技艺传递,车间实现了技术经验的系统化沉淀,避免因人员流动造成的技术流失;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培育出既懂理论又精实操的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持续激活,推动传统制造向精益化、数字化升级。
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正为车间应对产业升级挑战筑牢根基。正如一位导师所言:“我们传递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对精度的执着、对匠心的坚守——这才是制造业最宝贵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