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重大布局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新质生产力在该领域的发展备受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转型。对于医疗行业而言,意味着要加速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产业价值驱动技术创新,向更尖端、更全面的方向转型。这一转型过程要通过聚焦前沿技术、提供更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升级,为创新科技发展局势蓄能。
刚刚闭幕的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上,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00家知名企业,展示了最新产品和科研成果,充分揭示了医疗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也涌动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活力与动能。
于此之中,威高携多元化、一站式的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亮相展会,在细分赛道,威高正在探索和开创一系列颠覆性、革命性的医疗新技术、新范式,在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上进行深度布局,积极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制造业体系,打造全医疗产业生态圈。
细分赛道 加速发力
“以独特的突破性技术和紧密贴合临床需求的设计理念,将内窥镜手术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提升至新高度。”威高首发首展的超高清电子消化道内窥镜系统以其创新技术和精准医疗理念,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器械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显而易见的是,在消化内镜领域,由于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对高品质、高性能的内窥镜产品需求更为迫切。
威高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WGHR-EG-HQ760L1、WGHR-EG-HQ760L3采用先进的持续稳定不扭曲技术,确保内窥镜在复杂多变的人体内部环境中始终保持稳定,有效避免因意外扭曲或变形导致的误诊和误治,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此外,其在插入管部的技术上颇具匠心,强力传导与可变刚度技术的运用,不仅保证了内窥镜能够顺利进入并灵活移动于患者体内,还能根据不同的解剖结构和治疗需求调整刚度,为医生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也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同时,人体工程学手柄设计充分考虑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的手部姿势和力度,长时间握持也不会感到疲劳,为医生提供了更轻松、更精确的操控体验。
可以说,威高正不断加深对临床需求的捕捉、理解,在设计、生产环节全面提升将需求转化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能力。
与此同时,威高龙系列麻醉剂和四臂手术机器人也在展会上震撼亮相。其中,麻醉机采用现代设计,融合尖端技术,为麻醉医生的临床使用及科学研究提供ICU级别通气模式、智能自检、分屏栏管理等十多个便捷智能的工具,全面覆盖各年龄患者及新生儿手术、心脏手术、腔镜手术等多种手术场景。而四臂“妙手”手术机器人突破了主从映射实时控制、立体图像和系统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可实现远程手术、异地同步、精确控制。眼下正在进行临床注册,预计两年内能够取得产品注册证,这将彻底打破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垄断。
不仅如此,血液净化新款设备不仅在设计上用心焕新,更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性的全自动创新升级,进一步将患者、医院和相关医药产业端紧密连接。IVD板块涵盖了体外诊断仪器、试剂及耗材产品,为各级医学实验室提供检验全流程整体化解决方案,契合精准医疗的检验诊断需求……
向新提质 赋能发展
纵观诸多创新,不难发现,威高作为“新质生产力”践行者,不断以科技赋能产品、迭代改进患者体验的长期努力。
在医疗改革浪潮席卷之下,医疗器械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集中带量采购、DRG/DIP等政策的落地实施,不仅重塑了市场格局,更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威高积极响应政策导向,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自身及整个行业的升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威高已在高端输注耗材、聚砜膜透析器、骨科材料、预灌封注射器、留置针、输血耗材等100多种产品上打破国外垄断,突破了21项技术壁垒,拥有专利2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900多项,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更多优质、高效的医疗器械选择。其中,骨科器械产品、血液净化产品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第一。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威高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成功并非偶然,这背后,是威高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在威高新型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内,高清摄像头、机械臂、二维码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料加工到自动包装的全过程仅需不到15分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条码信息的关联,产品从生产入库到客户接收等各阶段均实现了信息串联,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性。
更重要的是,威高深刻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正为医疗器械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计算、芯片等新兴技术的助力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加速进化升级的重要引擎。威高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聚力重点突破,持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张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