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电子报电子报

威高报一线纪实 从成长到引路 威高“好师傅”匠心传承 师徒传承:企业人才培育的“活水”之源 普瑞MES系统 开启实战验证 威瑞公司PLM系统成功上线 祝秀华:在医疗器械生产线上书写责任与担当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威高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师徒传承:企业人才培育的“活水”之源

在制造业一线,技术的传承从来都不只是操作手册的传递,更是手把手的教导与心贴心的交流。

威高输液公司员工葛传志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十四年前,他还是个心浮气躁的年轻人,学过修车、厨师、西点,却因缺乏耐心而一事无成。加入威高初期,他甚至只打算"干到年底就回老家"。正是那位洞察入微的班长,用持续的引导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最终留了下来。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活是给自己干的,每干一样活,不管大小,都要干仔细。"如今,这位曾经的"迷途学徒"已成为维修班的领路人,将自己积累的维修经验制作成B/A表,把复杂工位原理做成PPT,用最直观的方式传授给新一代维修工。他深知,自己传递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师徒传承的魅力在于其超越了简单的技艺传授。在输液器公司维修工董宇豪眼中,他的师傅张劲兵"什么都会",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向张师傅请教,他总能轻描淡写地解决。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源于老师傅深厚的技术积淀。

更难得的是,张师傅的教导"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同时又"十分严格",在徒弟犯错时会"毫不留情地指出"。这种严苛,恰恰是对工作质量的坚守,更是对徒弟成长的负责。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指正"与"复盘"中,严谨的工匠精神得以内化为徒弟的职业本能。

值得思考的是,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为何这种看似传统的培养方式依然如此重要?

答案在于,师徒制精准地填补了学校教育与职场要求之间的断层。学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而职场则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蕴含在老师傅的经验中,难以通过标准化教材传递。葛传志的每周维修碰头会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他会将遇到的问题和不当修理方式一一记录,逐件讲解清楚。"先讲清楚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再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学习,有能力完成的就让他们动手去修,我在一旁指导。"这种注重理论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恰恰是师徒制的精髓所在。它构建了一个从"知道"到"做到"再到"精通"的完整闭环,帮助年轻工人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技能,实现从生手到能手的转变。

从更深层次看,师徒传承承载着企业文化的延续。通过师徒之间的日常互动,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匠精神得以代代相传。这种文化传承远比技能传授更为深远,它塑造着企业的精神气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师徒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的"一对一"模式正在向"多对多"的网络化 mentorship 转变。年轻员工不仅可以向直属导师学习,还能通过内部专家网络获得不同领域导师的指导。这种多元化的师徒关系,更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需要。数字工具也为此提供了支持,企业内部的知识库和在线交流平台,让隐性经验得以显性化、系统化地沉淀和传播。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一批批甘为人梯的导师和薪火相传的精神。葛传志、张劲兵这样的师傅们,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维修的技巧,更是一种对工作的态度、对职业的敬畏、对后辈的责任。这种传承,让技术得以延续,让精神得以弘扬,让企业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活力。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威高控股公司 版权所有:威高报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