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威高工业园内,一场关乎"质量与安全"的行动却热度不减。2025年,被威高集团确定为“总裁质量年”,而自9月开始、持续两个月的“安全月”活动,正是将这一主题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载体。
没有泛泛而谈的口号,不见流于形式的例会,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师在车间里专注调试系统,是市场人员深入医疗机构聆听临床反馈,是质量小组在会议室里热烈探讨改进方案......威高正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从墙上的标语,转化为每个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动。
流程优化,响应提速
“之前质量问题反馈得层层上报,现在通过集团统一平台,流程更清晰,响应也更迅速。”在威高采血耗材公司,质量部门一位员工这样描述变化。
威高集团在活动初期就明确提出,所有子公司须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质量反馈流程的上线或接入整合。任务紧迫,但响应积极。在山东烟台,采血耗材公司的工程师们一边优化系统,一边修订本公司《质量反馈管理制度》——“节点是否全覆盖?责任能不能落实到人?”成为那段时间里最常见的讨论。
变化不只发生在内部。不少市场和质量部门的员工主动走出办公室,跟随业务团队一起进入临床应用现场。在烟台业达医院,他们实地查看产品使用情况,聆听护士、医生的直接反馈。“有些问题,不到现场永远发现不了。比如某个包装不易撕开、某个标识不够清晰——这些看似细微的体验,恰恰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户信任。”一位参与走访的员工感慨道。
与此同时,在介入集团,一场覆盖全产品线的风险排查也在同步展开。由产品工程师、质量人员等组成的三人小组,深入从原料采购到成品放行的每一个环节,为产品做“全面体检”,系统性识别和防控风险。
同样积极推进的还有肾科公司。作为威高药业集团的首家试点单位,肾科公司于9月10日召开质量能力水平评价项目启动会,特邀外部专家进行指导,旨在构建系统化的质量评价体系,精准识别改进关键点,推动质量管控流程的系统化与精细化。公司总经理刘长有要求各部门负责人亲自牵头,鼓励员工全员参与,确保将评价过程转化为实质性的质量提升行动。
文化入心,能力上手
机制构建了质量的“骨骼”,文化则是其“血肉”。如何让员工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各产业集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意识提升活动。
在普瑞产业集团,一场以“合规筑基,改进提质”为主题的标语大赛吸引了广泛参与。员工们创作出“红线不越,质量常新”“一步一合规,一心一卓越”等鲜活有力的口号,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最终被制成横幅,悬挂在工作场所最显眼的位置。
在血液技术产业集团,围绕“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核心,开展了全员质量标语征集活动,涌现出一批体现行业特色与企业文化的优秀作品,进一步营造了全员关注质量的氛围。
制品集团则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展板等方式,在主要道路和车间内部宣传质量法规与文化,并组织应知应会考试、专题培训、技能等级认定等,系统提升员工的质量技能与合规意识。
此外,海报设计、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接连展开。在普瑞的“技能大比武”现场,员工们运用FMEA、鱼骨图等工具深入剖析质量案例;在“质量改善周”中,外部专家引入的PSP问题解决工具,帮助团队系统性地攻克难题。“质量意识不能只挂在嘴上,还得能上手、会用工具。”一位生产班组长这样总结。
响应提速,闭环做实
随着各项机制的落地,实效开始显现。
市场投诉的响应明显提速——7天内回复客户、15天内流程闭环,已成为各子公司的硬性标准。更重要的是,响应之后的问题根治环节得到加强。介入集团针对反馈较多的产品问题成立7个专项改进小组;采血耗材公司通过每周车间飞检、每月绩效评比,激发一线员工主动参与质量改进。
制品集团通过组织各子公司开展自查与飞行检查,落实质量追责制度,输出风险管理报告,推动质量水平持续提升;血液技术产业集团则通过镜鉴活动、改善提案和QC成果发布等方式,推动管理改善与流程优化。
“过去解决问题更多靠个人经验,现在逐渐形成了靠工具、靠流程、靠数据的系统性方式。”多位质量工程师表示,质量工作正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眼下,威高集团及各产业集团的质量月活动正有序推进、陆续进入尾声。血液技术产业集团的质量月活动将持续至11月底,制品集团也正积极推进各项质量提升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质量工作的终点。“质量提升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次‘安全月’为我们强化系统能力、培育质量文化打开了新窗口。”
从流程到文化,从顶层设计到一线执行,威高正在通过扎实的行动,将质量与安全打造成企业最坚实的竞争力。而这条路的尽头,连接的将是更可靠的产品、更满意的客户和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