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电子报电子报

威高报专题报道 高管大讲堂 党建引领  激发潜力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威高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引领 激发潜力

——让员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开栏语

《我是微光》是本报新开设的基层人物栏目,聚焦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或许是保障厂区运转的后勤员工,是车间里重复操作的技工,是办公室里处理繁杂事务的行政人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拼凑成威高运转的底色。我们走进他们的工作现场,倾听设备碰撞的声响、汗水滴落的重量,记录那些被忽略的坚持与微光。这些细碎的光芒,汇聚起来便是时代的星火。在这里,每个平凡人都值得被看见。

党建工作该如何开展?《我是微光》首期采访人物威高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李树雷,给出了生动答案。从“党群同心·星火聚力”项目到“百名党员带动千名群众”,从本地红色资源到跨省研学,威高用实践证明,党建绝非民营企业的“附加题”,而是融入发展血脉的“必修课”。党建在民营企业的价值,不在于光鲜的形式,而在于能否真正教育人、培养人、鼓舞人。唯有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与职工成长紧密相连,才能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党的旗帜在民营企业高高飘扬。

笔者:您如何看待党建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李树雷:党建绝非可有可无,它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威高集团就是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党员职工潜力参与企业建设,才取得了今天的规模。各级党委也明确强调这一点,证明其大有可为。

笔者:今年威高党委在党建工作上有何重点安排?​​

李树雷:我们从2025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党群同心·星火聚力”项目,目标是推动共同富裕和打造幸福工程。核心举措是“百名党员带动千名群众”,通过组织前往上海、嘉兴等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威高云行智创园实地学习,实现共同成长。

笔者:去上海选择让员工坐飞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树雷:是的。在规划出行方式时,考虑了动车和飞机。最终选择飞机,主要考虑到许多一线职工很少甚至从未有过乘机体验。党委将其视为一项关怀福利,希望职工通过这次机会切身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温暖。

笔者:这次活动的反响如何?产生了哪些实际效果?​​

李树雷:活动初期确实因路途辛苦出现一些怨言,但党委坚信亲身体验的教育意义,坚持安排。实践表明,这有效增强了企业文化凝聚力。尤为突出的是活动后,职工入党意愿显著增强,多人提交志愿书。今年“七一”就有38名新党员宣誓入党。再者,通过走出去到大都市,员工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体验到不同的认识。

去西塘古镇的时候,景区的老板说,非常惊讶,在当前经济压力特别大的情况下,企业组织员工出来学习,说明企业重视企业文化。

笔者:集团党委如何组织这类学习?有历史沿革吗?​​

李树雷:组织党员活动是威高传统。早期主要依托威海本地红色资源。但随着党员队伍壮大至1,575人,本地资源不足,近几年我们开始组织赴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省外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身临其境的体验更能增强教育感染力。

笔者:作为党办主任,党办的核心工作内容是什么?​​

李树雷:核心概括为教育人、培养人、鼓舞人。具体工作聚焦三点:上传下达(传达精神、反馈情况)、服务党委(提供建议、组织会议、制定方案)、指导落实(帮助基层党务执行决议)。例如每年组织述职述廉会、签订廉政责任书等制度化工作。

笔者:您认为当前企业党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树雷:最大挑战是避免党建与生产经营“两张皮”(形式主义、上下一般粗)。党建工作重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未必立竿见影。但若机械执行上级要求,脱离企业实际,就容易无效。过去曾有上级下发学习内容,我们结合实际提出质疑后被采纳撤销。

笔者:如何破解形式主义,让党建真正融入企业?​​

李树雷:党办要当好“过滤器”:将上级的宏观要求转化为适合企业特点的具体方案。比如外出学习前,我们布置明确任务(教材、思考题),要求党员结合工作实际撰写感想,确保学习深度,防止活动变成单纯旅游观光。

笔者:在您党务经历中,最难忘的活动或故事是什么?​​

李树雷:记忆深刻的是党员在现场教育中被深深触动的瞬间。比如在嘉兴红船旁,孙钰媛同志在聆听讲解时感动落泪。这种由内而生的情感共鸣,证明红色教育真正走进了大家心里。这让我无比欣慰,因为正是通过精心组织的活动,党员们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深刻的精神洗礼。

(隋均臣)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威高控股公司 版权所有:威高报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