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电子报电子报

威高报企业文化 首届职工才艺大赛献礼工会百年华诞 首批家庭健康日乐山而行 我的童年往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威高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童年往事

我家相册里,放着一张两人的半身照片。这是我4岁时和6岁的姐姐的照片,也是我们童年唯一的一张照片。

照片里,我手里还拿着半个吃过的苹果,其实这是姐姐的那个苹果。当年照相时,母亲给了我和姐姐一人一个苹果,我的苹果很快吃完了,姐姐还剩半个没吃。而我的苹果吃完后,闹着要吃姐姐的,姐姐在母亲的劝说下只好给我,我们也顺利地照好了相。长大后母亲说起这件事情时,我感觉很是对不起姐姐。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不由得想到了童年时代的一些往事。

小时,我家在文荣交界处,北面有山连绵,典型的山东丘陵地貌,南面地势低相对一些,像平原,并且西面高,东面稍低。西面山坡下,自北向南有一条河流,宽度有十几米,长度不知道多少。其源头可能是北面的山,究竟哪里是发源地,我和小伙伴们都没有走到头。

父母成天劳作,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玩的。不到二岁,我就跟随我小姐在外面玩,附近几个家庭的孩子五六个人就成了玩伴。

小河是我儿时游玩的好地方。夏秋,我与小伙伴们会在河里捉鱼,洗澡。每当干旱之时,河流就变会变窄一些,这时捉鱼就方便一些。围成堤坝,截断上方的水流,下方的水会继续流走,到后来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捉鱼就非常轻松。用这样的方法,我们一次次地截断水流,每人捉了不少鱼,当然鱼只有大人的指头大小,最大的也不过是二三指宽。将鱼拿回家,去掉头和内脏,加油煮一下,香喷喷的。大鱼吃不到,吃些小鱼,是我们小时的美味。

河里捉蜻蜓也是一大趣事。夏天的傍晚,夕阳照在西面的堤坝上,橙红色的光芒映照河流,美得让人心醉,小河上一片金黄,美丽而宁静。蜻蜓漫天飞舞,有的停在草上、枝头上栖息,有的落在水面上。我瞅准一只蜻蜓,在河里慢慢地淌过去,手疾眼快,飞速地捏住一只。将蜻蜓装在玻璃瓶里,回到家后,我用长绳子系住它的头,然后看它飞起来又飞不走,趣味无穷。

冬天的雪,下得很多很大,整个世界十天半个月全是一片银装素裹。我家在村子最北面,离其它几户人家较远。麻雀会飞进院子,东张西望之后,看到无人就飞到地上,寻找着食物。我非常喜欢在雪地里捕麻雀。我和哥哥姐姐提前将一片雪扫干净,支起一个父亲推车上的木筐,在筐下撒上一些玉米或玉米饼子,将一条绳子的一端系在木筐上,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着绳子在家里躲起来。看到有麻雀在筐下吃食,我们会立即拉动绳子,有时候麻雀就会被扣在筐下面,抓到麻雀的机会非常大。我们就欢呼雀跃。捉几只,去掉鸟毛,去掉内脏,在锅里饨一下,就是一顿美味。

雪下多了就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在童年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上一二年级时,雪下得特别大。农村是没有父母接孩子的习惯的,孩子上下学都是自己走,这让我上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一次下午放学时,地上的雪已经有好几十厘米,没过膝盖,还在不停地下着。我家离学校远,二里多地。我穿着一双妈妈做的棉鞋,在雪里艰难地跋涉,脚里冻冰了,感到冰凉刺骨。离家还有200左右米时,实在走不动了,就放声大哭,喊着父母,希望他们听到后能出来接我一下。无奈,风雪太大,父母根本听不见。就在这时,我后面突然出现一人,问明情况,才知道他竟然是我家亲戚,来找我父母的。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回到了家。

生产队养蚕,赚取副业收入。我喜欢在蚕房里看蚕。蚕房是一幢东西达100多米、宽20多米的房子,里面分成了几个区域,密密麻麻地摆着蚕匾,有的区域里是小蚕,有的区域是大蚕,有的区域是蚕茧。蚕匾上下有5层,上面铺面了桑叶,每一层里有好几百条白色的蚕在蠕动着,发出沙沙的吃桑叶的声音。仔细看有的桑叶上有蚕卵。我记得,蚕刚开始产卵时,是浅白色,后来变成了黑色。而小蚕恰恰相反,刚出生的小蚕,是黑色的,后来经过几次睡眠,蜕皮,就变成了白色。我会拿起一只蚕,放在手心里,再拿过一片叶子,看蚕在手上吃桑叶。它时而抬头,时而低头,时而爬来爬去,非常可爱。

村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到蚕房,看蚕吃食,看蚕出生,看蚕变成茧子。经过大人同意,我们有时会拿几只蚕蛹回家,煮了吃。那是非常有营养的东西,是儿时的美味之一。一个月吃到几次蚕蛹,我开心不已。

蚕房后面是几十亩的桑林,我们孩子也喜欢钻桑林。桑树一般1米半,2米左右高。春天,我们在桑林里捉迷藏,玩游戏。四五月份后,桑树会长出许多桑葚,我们见证了桑葚从开花,到长出果实,再由绿色、黄色、淡红色、紫红色到成熟时紫黑色的变化过程。桑树开花,繁星点点,清香芬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喷喷的气息,令人无比惬意。一大片桑林,在果实成熟之时,红绿紫绿相间,景色独美。成熟的桑葚果实饱满晶莹,鲜艳如火如霞,汁水丰富,酸甜可口。桑葚同样是儿时的美味。我们边玩边摘桑葚吃,其乐无穷。

我印象深的是踩高跷节目,这是儿时观看的娱乐。每年春节,村里有节目表演,踩高跷是其中的一个节目。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来时,全国各地都欢欣鼓舞。一天,我跟随父母到公社驻地赶集,恰逢遇上公社庆祝粉碎“四人帮”,在集上表演踩高跷。四个人分别表演“四人帮”,后面还有几个群众演员,数落他们的罪行。他们都穿着鲜艳的戏服,五颜六色,且画着各种不同的妆,拿着鞭子、大镲、锣等道具,走走退退,又唱又跳。赶集的人将他们当成坏人,向他们扔菜叶、小石子。我羡慕他们可以“长”的那么高,多么希望自己也可以踩在高跷上,威风凛凛。

后来我了解到,踩高跷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表演技艺,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2006年,踩高跷被国家列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蔚然)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威高控股公司 版权所有:威高报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