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在威高集团的发展征途中,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与贡献都是推动集团不断前行的动力。
《威高报》特别推出“致敬榜样”系列报道,旨在表彰集团内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展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卓越贡献。
本期聚焦新生公司副总经理吕汝举,其凭借在组织修复、硅胶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荣膺"2025年度科技创新奖"。这位深耕医疗器械研发三十余载的行业钻研者,通过系列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
技术攻关背后的
研发实践
在医疗器械行业,三类注册证审批之严苛、研发周期之长令众多企业望而却步。而吕汝举带领的团队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累计取得40余张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包括23项三类产品注册证,覆盖组织修复、辅助生殖等、静脉输注、心脏外科等多项临床领域,多个产品如非PVC输液器(国内率先提出免增塑剂的安全、有效、环保的输液新理念)、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套装、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胚胎移植导管、卵母细胞采集器等填补国内空白,开创国产品牌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当属其带领团队主导开发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套装。这款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团队合作的产品,不仅开创性地将PRP技术应用于骨科治疗领域,更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三类证的PRP制备系统。团队攻克PRP活性因子浓度不稳定的技术瓶颈,通过梯度离心技术进行优化,使血小板回收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取得PRP技术突破的同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材料学领域。2024年,吕汝举团队在医用硅胶材料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其主导研发的“可视化负压引流套装”首次将医疗级硅橡胶应用于创面修复领域,相较传统PVA材料,新产品生物相容性得以提升,使临床医生能实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相关技术已获得《一种可以接触创面的医疗级硅橡胶》等两项发明专利授权。
材料创新的道路从来不易,硅橡胶材料在负压引流中的应用攻克了三大技术难点:材料柔韧性控制、引流管透明度保持、长期接触生物组织的安全性验证。目前该产品已完成检测,计划2025年开展临床试验。
以需求为核心的
研发体系
贯穿这些技术突破的,是始终如一的临床导向思维。在吕汝举的科研版图中,“临床痛点”始终是技术攻关的出发点。2024年,其团队高频次开展临床联动,针对PRP产品的适应症拓展启动三大临床试验:膝关节炎、肌腱韧带损伤、慢性创面治疗。通过扩展适应症可提升PRP产品的临床应用范围,保持学术引领地位。
“真正的创新应该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切入临床需求。”吕汝举如此阐释他的研发理念。这种理念在运动康复领域的最新布局中得到充分体现——其立项的低温冲击镇痛仪采用神经靶向调控技术,实现治疗温度的精准控制,填补了国产设备在运动康复治疗细分市场的空白。
科技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但持续的投入终将结出硕果。吕汝举的科研履历镌刻着坚实的攀登足迹:2024年荣膺“山东省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曾获评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威海市十大发明家,其领衔的《基于生物活性因子的组织修复重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省重点支持;近三年累计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核心成员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包括2篇SCI文章及7篇国家级刊物论文,推动产研深度融合发展。其科研成果先后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7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等9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并主持参与修订行业标准4项。
站在新的技术高地上,吕汝举带领团队正开启新一轮战略布局。眼下,他们正加速推进三大战略方向:PRP技术平台建设、硅胶材料技术迭代、运动康复产品矩阵完善。其中已经完成注册的“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系统”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有效满足外科术后引流临床需求。不仅如此,承担过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部下发的“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子项目“便携式智能心肺生命支持设备研究”(2020.11-2024.10);国家工信部等部委"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等重点课题,研发成果已应用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尖端领域。
“医疗器械创新如同马拉松,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把握政策法规与市场趋势的共振点。”吕汝举表示。这位躬身研发一线的科研专家深谙创新规律,始终坚持临床一线调研,正在用硬核创新诠释国产医疗器械的突围之道——当技术突破与临床需求形成闭环,中国智造终将在世界医疗科技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