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电子报电子报

威高报产业观察 医用材料公司: 以技术创新构建医疗防护与护理新生态 手工打磨心脏支架,员工个个是“发明家” 至精至微处见真章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威高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工打磨心脏支架,员工个个是“发明家”

走进威高维心的生产车间,你会看到一幕“反常识”的场景:工人们不是对着电脑操作自动化设备,而是埋头在显微镜下,像做精密手工一样打磨产品。

他们到底在做什么?——这里生产的可是要植入人体的“救命零件”:微导丝、远端导管、弹簧圈、心脏支架等介入医疗器械。精度要求极高,头发丝般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患者安全。

“我们的产品直接关乎患者生命,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许多关键环节必须依靠手工完成。”车间主任王静介绍道,与传统数字化车间不同,这里更看重工人的经验积累与技术创新。

在车间中央的展示台上,整齐陈列着各种精密医疗器械样品。其中一款直径不足10毫米的心脏支架格外引人注目。“别看它体积小,制作过程却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王静拿起一个半成品解释道,“我们的工人要像绣花一样,完成网管编织,封堵器定型,封堵器缝合等操作。”

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源于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性。据行业数据显示,心血管介入器械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但产品合格率却始终维持在99.99%以上的严苛标准。正是这样的行业特性,造就了威高维心独特的”工匠式”生产模式。

在车间东侧的工作区,梁英正在调试新改进的解脱器生产工艺。她面前的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着新旧两种工艺的样品对比。“过去我们用钢管尾端制作解脱器,一根钢管只能做一个成品。”梁英指着新工艺样品说,“现在直接在钢管上裁取所需长度,优化内部结构后,同样一根钢管可以制作十个解脱器。”

这项看似简单的工艺改进,却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含量。技术团队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试验,攻克了材料强度、尺寸精度等多个技术难关。据测算,仅此一项改进,按季度80套产量计算,一年就可节省6872元。

类似的工艺创新在车间里比比皆是。今年一季度,车间42名员工共提出76项工艺改进建议,其中52项已投入实际生产。这些创新涵盖了镍钛绳加工、亲水涂层处理、颅脑粘接工装等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持续改进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们不仅要会动手,更要会动脑。”荣龙飞表示。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蓝领工人评级制度”,将员工的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定期举办技能比武大赛,为优秀技工提供晋升通道;设立“创新提案奖”,对有价值的工艺改进给予专项奖励。

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车间里涌现出一批“专家型”工人。90后技工董玉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提出的“管式炉温度控制优化方案”,使产品热处理合格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公司给我们搭建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小董说,“在这里,技术工人同样能获得成就感和尊重。”

这种重视一线工人创造力的管理理念,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威高维心的产品不良率持续下降,生产效率稳步提升。更难得的是,在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制造业,这里的核心技工团队保持了95%以上的稳定性。

“精密医疗器械制造是一门需要沉淀的技艺。”维心公司生产部经理荣龙飞表示,“我们坚持手工与智能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发挥'工匠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他看来,在关乎生命健康的领域,再先进的机器也替代不了经验丰富的技师对品质的直觉把控。

车间里,技师们专注的身影投射在墙上,仿佛一幅现代“匠人图”。在精密医疗器械制造这个特殊领域,威高维心用最朴实的“工匠精神”,铸就着守护生命的坚实防线。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介入产业集团)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威高控股公司 版权所有:威高报 2021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