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诚然,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速的当下,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激发职工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引导广大职工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威海高新区技术比武圆满结束,这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效助力,很好地激发产业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现场,参赛选手们比拼技能、切磋技艺,充分展示新时代“工匠人才”风采。威高员工曹海洋、初龙、吕延超、孙明利、薛勇分别获得数控铣工、叉车、钳工、电工、数控车工五个工种的第一名,高区总工会授予他们“金牌职工”称号。本期《威高报》走进这些技术标兵们,看他们如何在岗位上练就“金刚钻”,当好新时代的主人翁。
齐全公司生产部曹海洋:立足岗位当“标兵”
将摆满桌子的零件精确归位,放到仪器上测试——绿灯。曹海洋轻松地拍了拍手:“搞定!”高区技能大赛现场,曹海洋应对自如。这位入职公司十余年的年轻员工,兢兢业业,勤勉工作,如今已成为大家公认的“技术标兵”。
戴着标准黑框眼镜,讲起设备和工艺来如数家珍,头头是道。从机加工“小白” 到数控铣工“达人”,曹海洋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年来,他深入钻研各类工艺,爱琢磨,爱创新,修配、抛光、装配、试模等一系列工作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就是靠着这样一手过硬技术,曹海洋在车间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辛勤的付出,也让他收获满满,自2018年至今,曹海洋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过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能手、金牌职工以及威海市优秀职工荣誉称号。
成绩的取得源于持续不断的努力。每次在技术上出现疑难问题时,曹海洋总会仔细找出问题根源,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他还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创新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
“生铁铸造件加工,毛坯大小不一,刀片耗损严重,加工周期时间长。”为此,曹海洋和班组成员着手技术攻关,他们探讨研究发现,万向座内(外)焊前加工的工序可以省略,不仅如此,过程中,他们又发现立柱板座也有提升空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工序,缩短加工周期,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后创造效益近10万元。这些贴合生产一线的小创新、小发明,不仅提升了模具精度和质量,也提升了成品率。
随着公司产能提升,曹海洋的工位上也不断有新员工加入,他深知“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因此,他像自己的师傅那样,将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新人,至今培养出4名高级技师,6名技师,16名高级技工,他们也都走向了公司各板块关键岗位,为公司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骨科器械创伤线组长薛勇:生产线上的“多面手”
“这个零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咱们可以加工试一试。”骨科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器械创伤线组长薛勇正在数控机床前和同事们讨论加工方案,对标图纸,反复调整参数。
今年35岁的薛勇扎根车间14年,一直在公司产品制造一线工作。凭借着勤学苦练,薛勇一路成长进步,如今,只要是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他都能轻松应对,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车间“多面手”。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薛勇对于技术有着发自内心的痴迷。数控车工是个脏活累活,要想干好并非易事,对此,薛勇勤勤恳恳埋头钻研技术,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即使最基本的工作,他也总是要反复实践、耐心操作。
“肯动脑、爱钻研,能吃苦。”车间员工们这样评价薛勇。在周围人的眼里,薛勇虽话不多,但干起工作来一板一眼,极为认真。
“HNS丝锥、丝攻、中空丝锥、万向螺钉座、X113支撑钉、打滑取出器等脊柱内固定器IV型(RF-3)提拉钉。” 薛勇发现产品只能由深孔钻和数车配合加工,他们立即成立攻关小组,在不断试制过程中实时记录各阶段攻关难题,通过反复调试,终于攻克难题,产品试制成功,得以批量投产。紧随其后,澳大利亚订单GW12系列由于产品头部螺纹三线,车削中心螺纹光洁度尺寸达不到要求,薛勇与工艺员不断研讨及刀具宽度装夹角度,反复尝试,最终试制成功,突破单一操作,提高了产品的工艺性能。
实干苦干的同时,薛勇也善于巧干巧思。“无头加压微型螺钉从无到有,我们费了很大功夫。”薛勇说,新产品没有制作经验,他们只能通过不断查阅相关资料,反复尝试调整,最终与同事协力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也突破了国内医疗行业尚未涉猎的先例。
14年间,从新人到独当一面,从车间学徒到班组长,薛勇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以一颗匠人之心,努力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医用材料公司呼吸防护车间孙明利:干一行爱一行
为确保防疫物资供应,医用材料公司呼吸防护车间里,工人们正全力赶制订单。“现在为了防疫需求,手术包每天产量有2000多件。”生产车间主任孙明利说。防疫物资需求大幅增加,公司更新了生产设备,全体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全力保障供应。
孙明利今年31岁,2012年专科毕业后来到威高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工作,在车间从事电气维修工作。“干就干最好”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设备巡查、问题记录……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孙明利乐此不疲。 “车间里数字化的应用越来越多,要时刻保持学习和进步。”通过考证、培训等方式,孙明利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相继取得了高级电工证书、电工技师证书。
2020年4月,由于疫情需要,孙明利临时被调到医用材料有限公司。谈起当时的情景,孙明利坦言肯定有焦虑,“设备不熟悉,人员不熟悉,”但是他很快调整好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之前没接触过夜班,”孙明利说,来到第二天就被调到夜班,从晚上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近8点,确实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尤其是凌晨两点以后,只能靠出去洗把脸让自己清醒一下。当时,车间里正热火朝天忙着防疫物资生产,在全面熟悉并适应生产模式以及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的情况下,孙名利干得比之前更加努力了。
“疫情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开足马力生产。”孙明利介绍,为保证产能,车间引进了一台新的鱼型四边封设备,孙明利和同事们连夜调试,边跟厂家沟通边自己琢磨,终于调试成功,可以保证正常生产。不仅如此,疫情严峻的时候,孙明利直接在维修屋打上了地铺,吃住在公司,埋头专注在工作中。
入职十年来,从电气维修到生产管理,孙明利身上不仅有埋头苦干的坚持,也有勇于突破的创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孙明利充满信心地说,他要继续立足岗位,用专业树立标杆,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医学工程物流主管初龙:善于创新的技术能手
行云流水般的叉车驾驶技能,熟练的倒车、转弯……技能比武现场,初龙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握着操纵杆,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娴熟扎实的技能水平是初龙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很多人的印象里,叉车似乎就是干的搬运工的活,但在初龙看来,这来不得半点马虎。“实际上,叉车运送和投放材料的精度误差,可能不能超过5毫米。”今年35岁的初龙,专科毕业后来到齐全公司,在售后工作了半年后,他开始接触物流发货以及叉车装车工作。初来乍到,初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坚持学习,靠着执着、踏实,吃得苦、点子多,快速成长起来,身兼数职,既做物流发货也负责叉货装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发货任务。
在工作中,他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齐全公司吊塔类产品包装为木箱包装,需要根据每个订单的产品数量以及规格型号定制,每批的产品包装箱尺寸差异较多,叉车装车作业难度较大,且装车亏方现象比较严重。初龙协同技术部门一起研究探讨,他们调整包装箱质量,同时提高堆码层数并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和细微的叉车操作,如今可以最大化利用货车空间,解决了问题。
另外,针对病床产品装车方案,初龙又提出了新思路,通过改善,17.5米货车装载量提升至现在的150张床,大量降低单张病床的运输成本。在每天的生产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初龙总是冷静分析,保证了各项流程的顺畅运转。
如今,初龙又有了新身份,作为运营管理部配送组物流主管,仓储管理、到货验收、发放和配送……初龙深感责任更大了,“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位善于创新的技术标兵信心满满,他将继续在学中长本领,在练中提素质,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生物科技公司组装班吕延超:在平凡岗位上埋头实干
生物科技车间内,机器轰鸣,组装、系统调试、参数检测,工序环环相扣,模块组装工人吕延超时而用虎钳装夹,时而用锯子锯……正娴熟地组装着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配件。
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并不简单,“工作就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把产品做到极致。”今年36岁的吕延超好学精研、创新进取,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
一线生产任务多,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吕延超不敢有丝毫大意,总会第一时间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和质量问题。
车间里的产品不断更新迭代,随着WG 301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问世,频繁出现BD模块故障,导致试验终止,试剂浪费现象。吕延超携同研发与技术部门重新对BD模块进行设计改进变更,在不断组装实验中,记录各项数据、攻关难题,最终问题得到解决,这为公司节省了实验经费,也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
“生产现场是我最好的老师,从现场找问题,也能找到方法。”吕延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试剂臂工装改善中灵活运用钳工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工装的12个零件进行了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另外,在设备组装过程中,由于结构和位置的特殊性,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吕延超他们设计制造了一些专用工具,大大提高了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这些举措看似简单易行,但“金点子”不能“从天而降”,这需要的是从日常的工作中一点一滴摸索提炼出来的。“车间的技术工作,一定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吕延超坦言,自己还要不断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