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如今,威高青年一代已经挑起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重担,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从抗击疫情到服务社区,他们勇争先、走在前,他们以火热的青春担当重任,创新潮涌,活力迸发,创造着更加光明的未来。
青春团队攀登科研高峰
威高上海研究院里,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研发队伍正奋斗在路上, 这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平均年龄31岁,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 83%。创新永远是这个团队里最重要的关键词,他们推动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变“卡脖子”为“撒手锏”,不断攀登着科技高峰。
作为最重要的人工关节高分子材料,医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型材一直受国外垄断。威高上海研究院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团队,项目团队针对材料国产化遇到的技术瓶颈,两年半的时间里,研发团队成员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共同克服项目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顺利实现试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目前他们正在积极进行生产转化和产品上市。
实验室里,吴晓忙得不可开交,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正在和另外两位研究员一起推动椎体球囊项目的进展,历经一年半,项目已经完成主要研发,小批次产品试生产检验合格,目前处于大规模研发转生产阶段,预计今年能够批量提供产品。
科研赛道上,没有一帆风顺,比拼的是毅力和坚韧,更离不开科研兴趣这一重要驱动力。“团队成员都是年轻人,这里探索求知的氛围特别好。”吴晓说,今后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难题摆在他们面前,但是成员们都有一个这样的共识,科研就像爬山,挑战会越来越大,要有耐心和试错的勇气,目光要更放长远,找到奋斗的方向。
现阶段,上海研究院有15个研发项目正在推进与管理,这群年轻的研发人正铆足劲在科研的道路上奉献着他们的青春热血。
敢啃硬骨头的“95后”工艺员
4条生产线、5个生产班组,从下发生产指令、调度生产进度,到生产工艺的全流程把控,以及生产过程中特殊情况处理……车间工艺员怀玉蛟每天“泡”在车间里超过14小时。这位刚刚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的年轻员工,9年的一线生产经历,使“95后”的他已经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兵”。“学习和创新是‘关键词’。”怀玉蛟坦诚地说。
这样一副年轻面孔下,怀抱着不断追求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信念。怀玉蛟总是拿着一支黑色中性笔,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写写划划。“医疗行业是不断进步的,作为从业者,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加强知识储备。”怀玉蛟说。
“是个‘点子多’、敢于啃‘硬骨头’的小伙子。” 同事们评价怀玉蛟。2017年到2021年,怀玉蛟带领团队开展质量改进课题12项。其中开展“减少制袋灌封袋体不良不合格品数量”攻关4次,将袋体不良不合格品数量由23万袋/年减少至0.5万袋/年。
此时的怀玉蛟依然很拼,但是“拼”不是拼蛮力,而是拼智慧、拼匠心。车间里,怀玉蛟正在跟同事一起商讨怎样更好地优化他们正在生产的产品——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这个产品是他们团队2020年为填补国内内镜洗消领域空白研发的,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在怀玉蛟和同事们看来,仍有创新改进的空间。
“创新不在岗位高低,而在于是否善于发现,是否用心工作。”怀玉蛟带着团队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继续忙碌着……
班组里的“带头人”
“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必须让安全驻足于职工的意识中。”说话的是普瑞成型的车间主任董新伟,这位34岁的年轻主任带领着一支朝气蓬勃、技能突出、安全意识高的青年队伍奋战在生产一线。
“我们班组现有员工60人,青年占比73.3%。”董新伟说,团队坚持将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与生产运营中心工作相融合,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员工严守安全、争当先进的热情,
组织设备安全操作、安全用电培训、优秀评比并嘉奖……班组内形成了“以质量为王道、以生产为中心,你追我赶”的氛围,这也为激发员工的创新性提供了契机。
随着预灌封注射器分公司迅速的发展壮大,经常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为应对市场需求,提高设备效能,节约生产成本,如何对设备进行及工艺进行合理改造?组成员开展了多次讨论与实践。在做好前期准备和实验的基础上,他们提出提高成型机速度项目。而将想法付诸实践,这是个不小的难题。车间主任带领班长和设备工程师组成攻坚小组,通过不断的交流探讨,在综合考虑技术、设备和其他工艺因素后,最终研究制定出了解决方案,由22支/分钟提高到25支/分钟,每条生产线每年提高产能400万支。
“我们就要先人一步,胜人一筹,”董新伟信心满满,这是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在这个高温明火作业的车间里,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层出不穷,培育着制造能力“新动能”,彰显着生机勃发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