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祝秀华:在医疗器械生产线上书写责任与担当

浏览量:10

在医用制品集团瑞新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见证了祝秀华十五年的坚守。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主任,她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三心文化"紧密相连。这份对责任的坚守、对质量的执着、对传承的重视,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技术攻坚:在挑战中寻求突破

2022年,面对医用护理耗材需求的突然激增,车间的制盒机产能却停滞在每小时7500个。作为班长,祝秀华带领团队成立攻关小组,开始了持续的技术攻坚。

他们驻守在机器旁,分析工艺参数,从最细微的工艺参数入手,经过反复调试验证,最终将硬切速度提升了20%,冷却周期压缩了0.2秒,使产能提升到每小时8950个。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任何一个微小的调整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效果。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祝秀华和团队成员没有气馁,他们相 信“设备潜力就像海绵里的水,关键要找到挤压的方法”。突破不仅带来了年效益1.86万元,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祝秀华说:“通过这次攻关,我们摸清了设备的‘脾气’,更加了解设备的性能特点,这对今后的生产优化很有帮助。”

精益改良:在细节中追求卓越

如果说技术攻坚是"向外突破",那么精益改良就是“向内挖潜”。2023年初,祝秀华在包制品一班吸塑包装区进行价值流分析时,发现了一个影响效率的关键问题:6条生产线每天要花费150分钟在操作工搬运卷材上。她认为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流程设计需要优化。

这个问题看似不大,但累计起来却相当可观。祝秀华立即组织团队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决定推行“物料精准配送”模式。这个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将“人找料”变为“料找人”,通过优化物料配送流程,让操作工能够更专注于核心生产环节。

新的配送模式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单线日产量增加了600套,年效益达到14.13万元。

让祝秀华欣慰的是,改进还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操作工不再需要来回搬运物料,可以更专注于包装作业,从而减少了因搬运可能导致的操作失误,提升了过程质量的稳定性。祝秀华深有感触地说:“精益改善,就是把每一分力气都用在‘刀刃'上。”

质量坚守:用责任守护生命

在祝秀华心中,质量始终是她最重视的环节。2012年转任质检员的经历,让祝秀华对质量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始终铭记:“每个产品关系到每一个生命。”在她看来,质量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对质量的重视,已经融入到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车间里,同事们都说她的眼睛特别“毒”,总能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有一次在例行检查中,她发现吸塑包装热合线边缘有一条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细线。这个发现让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很惊讶,因为如果不凑得特别近,根本发现不了这个问题。

但祝秀华坚持要追根究底。经过仔细排查,他们最终发现是热合模具出现了微小磨损,导致这处“隐形的虚焊。这次发现避免了一场潜在的质量风险。“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祝秀华经常用这句话提醒团队成员,“我们生产的医疗器械,每一个都可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封不良会导致无菌环境破坏,这个责任我们谁都负不起。”

传承发展:在耕耘中培育未来

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让祝秀华从操作工成长为生产主任。这些年来,她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生产能手”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见证了她的成长历程,也记录着她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近年来,她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团队培养中。通过参与公司的“五星人才项目”,她系统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理念传授给年轻同事。她特别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我希望传递给年轻人的,不仅是技术和管理知识,更是心怀敬畏的责任感。”祝秀华这样说。她经常告诉年轻同事,在这个岗位上,细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操守。她希望这种对质量的敬畏之心能够代代相传,成为团队的文化基因。

回顾十五年职业生涯,祝秀华感慨良多。“这些年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学习。”十五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个普通操作工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祝秀华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的缩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敬业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的付出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生产的每一个医疗器械产品,都在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上篇:威瑞公司PLM系统成功上线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http://wgb.weigaoholding.com/Img/2025/10/20251030778f0c7a95b34ddfb0bca31870263636.jpg
威高报
http://wgb.weigaoholding.com/m/content/2025-10/30/001971.html
威高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