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师傅眼中青涩的学徒,在悉心指导下成长;如今,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引路人,将技艺与责任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个个师徒故事,更是威高人才培育最生动的写照。

在近期举行的"制品好师傅"颁奖典礼上,两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葛传志,从迷茫少年成长为维修班领路人;董宇豪,在师傅张劲兵的言传身教中快速成长。他们的故事,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威高"传帮带"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里,每一份倾囊相授的真诚,每一次青出于蓝的超越,都在诉说着传承的力量。
当葛传志手捧"优秀师傅"证书时,他或许会想起十四年前那个心浮气躁的自己;当董宇豪讲述师傅张劲兵"什么都会"的传奇时,他正在见证榜样的力量。这两代人的成长轨迹,在威高这个平台上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传承,是技术的延续,更是责任与担当的接力。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威高用最传统的方式,书写着最现代的人才培养篇章。每一位师傅的倾囊相授,每一位徒弟的虚心学习,都在构筑着企业最坚实的发展基座,是威高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葛传志:十四年匠心,从成长到引路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们整个团队。”手捧"优秀师傅"证书的葛传志,在感言中首先表达了对团队的感激。让他尤为感动的是,在评选期间,包括操作工在内的300多位同事,甚至将投票链接发到老家村里的群里,这份来自团队的温暖让他深深动容。
时光回溯至2009年,刚走出校门的葛传志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学过修车、厨师、西点,因为心浮气躁,一事无成。"加入威高初期,他也只打算"干到年底就回老家"。幸运的是,一位好班长看出了他的"眼高手低",用持续的引导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他留了下来。
2012年成为维修工,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以感恩班长的心去干这份工作",在深入了解设备后,他发现自己真正爱上了这份工作。更让他受益终身的是师傅的教诲:"活是给自己干的,每干一样活,不管大小,都要干仔细。"这句朴实的话,成为他十四年来秉持的工作理念。
如今,这位曾经的“迷途学徒”已成为维修班的领路人。他将自己积累的维修经验制作成B/A表,把复杂工位原理做成PPT,用最直观的方式传授给新一代维修工。每周的维修碰头会上,他会将遇到的问题和不当修理方式一一记录,逐件讲解清楚。
“先讲清楚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再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学习,有能力完成的就让他们动手去修,我在一旁指导。”葛传志的带徒方法,既注重理论传授,更重视实践锻炼。看着徒弟们从陌生到熟练,从依赖到独当一面,他说:“这是我最大的骄傲。”
董宇豪:薪火相传,见证榜样的力量
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董宇豪在典礼上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师徒传承的另一视角。
“我的师傅张劲兵,在我刚来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什么都会’。”董宇豪回忆,"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向张师傅请教,他总能轻描淡写地解决。"这种举重若轻的能力,源于老师傅深厚的技术积淀。
在董宇豪眼中,张师傅的教导"事无巨细,毫无保留",让他“在工作中有了坚实的后盾”。同时,张师傅又“十分严格”,在徒弟犯错时会“毫不留情地指出”,这种严苛是对工作质量的坚守,更是对徒弟成长的负责。
谈及同获殊荣的葛传志师傅,董宇豪充满敬佩:“从机组班普通维修成长为维修班大神,这其中的艰辛与付出,自然无需多言。”两位师傅虽然带徒风格不同,但都是“出类拔萃”“滴水不漏”地保障着生产设备的顺利运行。
传承的真谛:成就他人,完善自我
从葛传志的成长,到董宇豪的感悟,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传承链条。
葛传志完成了从“被引领者‘到’引领者”的蜕变,他的故事印证:最好的师傅,往往源于他们曾是被悉心栽培的徒弟。而董宇豪作为正在接受传承的新一代,他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严格的教导背后,是师傅对徒弟未来的深切关怀。
"带徒的过程,也是我自身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葛传志的这句话,道出了传承的真谛——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在完善自我。这正是威高"师徒薪火"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更是精神与品格的接力。
在这场跨越代际的传承中,每一位师傅的倾囊相授,每一位徒弟的虚心学习,共同构筑了威高人才梯队建设的坚实基座,让技术得以延续,让精神得以传承。 (医用制品产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