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难忘那段艰苦峥嵘岁月

浏览量:327

“那时候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是大家干劲儿很足,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时隔多年,1988年入厂的老员工们对于当时艰苦奋斗的情况仍记忆犹新,其中的艰辛与挫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完。回忆起车间工人不怕苦不怕累,销售人员奋勇争先的峥嵘岁月,至今依然感到豪情万丈和无尚光荣。

世上难事,莫如坚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透过历史的记忆,峥嵘岁月里的奋斗精神弥久常新,指引着威高人勇往无前,在守护健康之路上一路前行。

1988年,威高建厂时,十几平方的车间里,30多人挤在一起组装输液器,“夏天热,工人在30多度的高温炙烤下工作,冬天冷,尤其是侧漏工序,工人们在冰冷的水里测漏,满手的冻疮。”这些经历了公司的搬迁,目睹和见证了威高一代代自动化设备引进、新厂房建设的华丽蜕变的老员工,如今的轻松谈吐中,映射着公司革故鼎新的锐气和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现任针制品车间的刘高伟回忆,当时研磨车间使用的是老式往复机, “要用脚踩着针夹工位气缸开关,把带胶带的排针放入夹具,用手推到位后,松开气缸开关,用手指甲撕下胶带,回收好胶带,再把针板放入磨针传送架上,进行往复磨针工艺,磨好针经喷砂后传送出来,人工取下排针板,放到针夹工位,拿卷胶带撕下粘到排针上,用剪刀剪断,用手指挤压反复抹平无气泡,用脚踩着针夹工位气缸开关,把排针取下,放到手藏架上。” 其中的去黄胶带这一工序现在已不复存在,但是在当时条件下确实苦不堪言。

那时候的注塑车间使用的设备是半自动的,经过设备高温成型冷却定型出来的配件,需要人工进行修件、挑选、清洗、烘干等程序,一天下来身上总是被汗水浸湿,那滋味真是难受。输液器分公司车间注塑班班长邹英说起变化颇为感慨。

90年代初,销量打开了,产量需要提升,车间职工开始加班,两班倒,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好几次,时任车间主任的徐淑兰还在车间里忙着,丈夫电话直接打到公司,才知道还在公司加班,饭也没吃。回家后,草草吃上几口剩饭,脑子里还是想着车间的各种事,产量怎么提升、员工怎么管理,从来就没有12点前睡着。车间班长苗炜罡总是比别人去得早回得晚,车间里生产忙,她也顾不得家里的大情小事,车间里经常发生的小伤小破,拉管被割破了皮,胶水熏得眼睛疼,测漏泡得手发白,掉皮…… 于她们而言也是习以为常。

“没有退路,每一个单都不能放过。”苗延国说,很多时候,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放弃就等于失败,坚持下来,或许可能还有机会。苗延国刚来威高时负责哈尔滨市场。当时,他一个人在哈尔滨,没有电话,为了方便,他就在电话亭旁边租房住,可以随时联系。那段时间,他既做销售,又做搬运工,身兼数职,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却依然精力充沛。哈尔滨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每次他都用拖车去火车站接货,然后在光滑的雪面上送到各个医院。

“没想那么多,就想出去跑跑看。” 张丽君是威高第一批女业务员,在加入威高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加入威高不久后,公司公开招业务员去开辟市场,张丽君主动报名参加了。

报名后的第二天,张丽君就用个公文包带了一些样品出发了,前往青岛开发市场。独自一人到了青岛之后,分不清东西南北,她就顺着马路走,到处找医院。她不舍得坐公交,更不舍得打车,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医院进去了,话还没说几句就被医疗器械科的人员以没听过威高品牌为由给赶了出来。一天下来,接连几家医院都是这样,脚磨破了,出血了,她只能在无人的地方偷偷抹眼泪。

被一次次拒绝后,张丽君反而释然了。“我相信,只要肯干,啥事都不难。”她厚着脸皮一遍遍地走访医院。器械科主任没下班,她就一直等,等到下班向他们介绍产品。凭借这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她在1988年完成了9800元的订单。

“条件那么难,为什么这么拼?”“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要干好!”言笑晏晏中,仿佛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当年艰苦的岁月里,大家都是倾尽所有,全力以赴投入搞生产,也突破重重考验推动着威高不断前行发展。

上篇:没有了
下篇: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
分享到
http://wgb.weigaoholding.com/Img/2023/4/20230427849e690c91844a429aef14b7da0ccceb.png
威高报
http://wgb.weigaoholding.com/m/content/2023-04/30/001085.html
威高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