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从威高集团获悉,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喜报连连:攻克了国产医用新材料“卡脖子”技术,即将小批量试生产;正式获评省级“独角兽”企业,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
好事成双的背后,是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支撑。这家成立18年的企业,在2014年之前主营产品的原材料还只能依靠进口,如今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产品还在持续完善,新系列产品年底即将面世。
从零起步到实现并跑、领跑的背后,正是企业向着更高目标不断冲击的实践。
突破“卡脖子”技术
重要指标领先国际顶尖产品
走进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透析器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一只只透析器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对于需要透析的患者而言,透析器相当于“人工肾”。中空纤维膜则是透析器里最核心的部件,几乎所有的功能都由它实现,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环。8年前,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全球仅三家。
当时,一束7000根的中空纤维膜“丝束”进口成本是10美元左右,封装一个完整的血液透析器需要12460根丝,高昂的源头成本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患者透析一次需要花费近千元。而充分透析的次数为每周3次,这让绝大多数患者无力承担。
“我们能不能搞出自己的中空纤维膜?”威高集团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一目标,最终在2010年写到了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计划中。谈及当时的初衷,企业董事长宋修山说:“这是一件造福患者的事,实现国产替代后,价格肯定能降下来。”
消息传出后,国外同行有不屑的嘲讽:没学会走,就想跑?国内同行则善意的提醒:“这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还不如上点见效快的项目。”
虽然外界声音复杂,但企业却在快速“组队”,由3名院士领衔,100余名骨干人员参与,向中空纤维膜发起了冲击。
5年时间,企业前后共投入23亿元搞研发,终于传来了好消息:2014年10月9日,山东威高血液净化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空纤维膜,进行应用验证。
权威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突破“卡脖子”技术,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将加速国产化进程。
各项数据显示,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空纤维膜在清除率、超滤系数等重要指标方面,领先同类国际顶尖产品。
自此,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打赢了国产替代这场“硬仗”,并让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透析器核心技术的国家。产品的艰难孕育,再一次“硬核”昭示: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埋头苦干,自主创新,方能不被“卡脖子”。
再创新优势
力争每款产品都领先市场
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存明经常带领销售团队在各省区域中心医院,跟患者面对面聊一聊产品的使用感受,记录下所提的意见建议,反馈给企业研发中心。
类似这样的人员,企业共有400名,每天直抵全国3000多家医院,只为第一时间感知市场需求和变化。
以市场为导向,对产品持续再研发、再对标、再改进,是这两年企业的必选题。以中空纤维膜产品为例,2014年10月份实现批量生产后,至今8年时间先后改进11次,目前已是第五代产品。新产品将一次透析时间从平均6小时降至3.5小时,单次治疗费用降低了三分之一。
攻克中空纤维膜的“卡脖子”技术,并持续保持产品优势,已实属不易,企业还就此把生产设备自主研发了出来。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原料反应合成、纺丝、烘干、注塑、成型等一个完整的透析器制作所需的14个工艺一气呵成。看着眼前的景象,宋修山再次想起10年前决定自造生产线的情形。
中空纤维膜细如一根发丝,其生产过程也被称为“纺丝”。当时,一条德国的生产线需要上亿元。然而,比“买”生产线更头疼的是后期的安装、调试过程。整整10个多月,企业和德国专家团队一起安装设备,调试生产线,但下线的产品和生产线的稳定性始终和期望有差距。正是这一台水土不服的设备,让企业决定,再难也要研制出自己的生产线。
9年多的时间里,企业在“纺丝”路上艰难跋涉,光图纸就画了上千张,还要自己安装、调试。最终,2014年10月,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设备顺利投产并陆续实现稳产。自此,生产制造透析器的产线实现了国产化,不再依赖进口。
如今,企业40余种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平均每年获一项发明专利,至今已有18项。血透系列产品已有50多个品种,从高、中、低通聚砜膜透析器,再到血滤器、透析液(粉)、血浆分离器等超百种细分产品,一步步完成产品与服务全覆盖。
时针转动,已是深夜,山东威高血液净化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仍然灯火通明。研发中心副总牟倡骏和同事们围坐在桌前,对白天的实验数据反复进行讨论和分析。眼下,企业正在攻关的是一项新材料及微型化技术,成功后透析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将大减,实现便携式“人工肾”。“市场是变化的,守着一个产品一个市场,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持续不断再造新优势。”牟倡骏说。
摘自《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