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匠心躬耕 创新生产

从“出力流汗”到“才智创效”

浏览量:277

时代在变,但劳动、奋斗的底色不变。威高34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贡献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这其中,获得过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有10名,走进他们,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见证劳动者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崭新未来。

扎根在生产一线的“排头兵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是此次改善的目标和方向。”“如果减少拿取动作,就能提升组装效率,有改善空间。”……输液器分公司的王玲玲创新工作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从操作工、质检员、班组长,再到车间主任、生产副经理, 20余年里,王玲玲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成长为输液器材方面的专家,先后荣获威海市建功立业标兵、威海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真的没什么值得张扬的。”在王玲玲看来,自己在医疗器械项目上勇攀高峰的日日夜夜,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2000年2月,王玲玲被分到热合班组,看到别人每天生产600多支输液袋,王玲玲就和搭档自我加压,把目标定在650支,别人6点半进车间,她们就再提早十分钟……凭着这种劲头,热合班组的日均产量达到原来的2倍,有效应对了公司开拓期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2011年,王玲玲被任命为输液器公司一车间主任,管理这个1200多人的车间里,怎样优化布局、减少浪费、人机配合、流动生产、减少库存,是她每日都琢磨的事。她带领团队率先推行价值流改善活动,采用单元生产线生产方式,把相关产品工序连为一体,产品周转天数由原来的七到八天缩短为一到两天,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如今,王玲玲带领的省级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聚才、育才、用才的储备库,每月都能收集到来自一线员工的几十条“奇思妙想”, 这些创新创造成为了企业“增效”的独门利器,创效有9500万元,其中仅2020年就创效1500多万元。

精心打磨技术“金刚钻”

骨科材料公司的车间内,先进的数控机床排排而立,就是在这里,朱昌刚完成了0.003mm机加工精度突破,打破了这项国外垄断技术。

2006年加入威高以后,朱昌刚先后获得“威海市数控技能大赛”一等奖、威海市技术能手、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威海工匠、威海市首席技师、威海市劳动模范、“2020年度齐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这无疑与他身上的那股子执着劲儿、钻研劲儿功不可没。

“0.003mm相当于头发丝的1/30~1/20,是加工的极限了。”骨科集团研发中心的朱昌刚介绍,加工要达到如此高的精度,就是靠技能,不断改变参数和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每走一步都很难,也就意味着每走一步都在创造历史。技术攻关的那段时间里,朱昌刚常常在车间连续熬几个通宵,在大量的随机数据里摸索,不找到问题的根因不罢休。他经常趴在机床上调试,从转速、进给到吃刀量,经常一个动作重复两个小时,有时一个加工参数要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实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而这个实验数据还仅仅是可行性探索中的一部分。

枯燥繁琐的加工参数、永远未知的实验结果……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废,但是朱昌刚就认一个死理:要坚持下去,永不言弃,正是凭借追求极致的这股劲儿,朱昌刚他们定制出专用的钛合金加工刀具及标准化切削参数、专用的钴合金加工刀具和标准化切削参数、专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加工刀具及标准化切削参数,尤其是解决了钴合金产品精度达到国际0.003mm的标准。同时,他还设计了膝关节股骨髁标准工装,使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98%,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上篇:没有了
下篇: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分享到
http://wgb.weigaoholding.com/Img/2022/5/202205132ae17406f1d04282948513dee4c9a6fd.jpg
威高报
http://wgb.weigaoholding.com/m/content/2022-05/15/000564.html
威高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