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电子报电子报

威高报专题报道 高管文化大讲堂 从车间操作工到车间主任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威高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车间操作工到车间主任

——16年坚守诠释威高“匠心”与“传承”

开栏语

《我是微光》是本报新开设的基层人物栏目,聚焦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或许是保障厂区运转的后勤员工,是车间里重复操作的技工,是办公室里处理繁杂事务的行政人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拼凑成威高运转的底色。我们走进他们的工作现场,倾听设备碰撞的声响、汗水滴落的重量,记录那些被忽略的坚持与微光。这些细碎的光芒,汇聚起来便是时代的星火。在这里,每个平凡人都值得被看见。

【人物档案】王静,2009年8月入职威高集团,从车间操作工逐步成长为车间主任,深耕医疗产品生产一线16年,见证并参与威高文化与技术的传承发展。

笔者:您2009年入职威高时刚满18岁,从高中毕业就进入车间成为操作工,当时为什么选择威高?这16年的职业轨迹是怎样的?

王静:当时年纪小,但知道威高是做医疗产品的,觉得能做救人的产品很有意义。2009年8月入职后,我先在车间做网管心脏支架的编织工作,这是个精细活儿,每一根丝线的排列都关乎产品质量。两年后转做输送鞘产品,负责心脏封堵器的输送部件生产。后来当了班长,接手新的产品线管理。2017年集团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我转做利润中心负责人,2022年正式担任车间主任。这一路就像爬台阶,每一步都得踩实了,从只管好自己手头的产品,到要考虑整个车间的生产调度、成本控制,角色一直在变,但对产品的敬畏心没变。

笔者: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岗位,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王静:最大的挑战是管理思维的转变。基层时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行,但做主任后要管生产、成本、员工,很多管理方法都不懂,这是我最大的痛点。好在威高有“传帮带”的传统,我的老主任和领导一直带着我,加上集团组织的外部培训,再结合日常工作慢慢积累经验。比如学怎么和员工沟通,怎么平衡产量和质量,这些都不是书本上学来的,得在实践里磨。现在我也把这种模式传下去,重点培养班长,让他们更快适应管理角色,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强才是真的强。

笔者:您提到刚入职时参与心脏支架网管编织,当时没有现成数据参考,如何攻克技术难关?

王静:那会儿公司刚做这个产品,每个规格型号的编织高度、压缩直径都没有数据,我们就和师傅一点点试。编织一根软管要花很长时间,试完还要检测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一个型号往往要琢磨一个星期。印象最深的是二三十种规格型号,我们不是盲目试,而是根据市场订单需求,优先攻克需求量大的型号。比如ASD16型号,直径要求精确到厘米级别,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手术安全。当时就憋着一股劲,别人能做出来的,我们凭啥不行?最后靠着反复试验,终于把数据都摸透了,那种成就感现在想起来还很激动。

笔者:威高推行蓝领技术评级制度,您车间如何落实?这对员工成长有何帮助?

王静:我们严格执行集团的蓝领技术评级,工人先通过主岗考核,再考辅岗,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能评一星、二星、三星员工。三星员工基本工资更高,因为他们技能更全面。比如我们车间有位老员工,从主岗编织学起,后来又掌握了检测、调试等辅岗技能,评上三星后不仅收入提高了,在车间里也更有话语权。这制度最大的好处是给了员工清晰的成长路径,只要肯努力就有上升空间。现在员工们下班后会主动练技能,就为了多攒积分,这种良性竞争氛围特别好,车间员工稳定性能达到95%,和这个制度有很大关系。

笔者:您发起为退休员工举行仪式的活动,为什么想到做这件事?有哪些感人的细节?

王静:车间里大姐多,她们从入职干到退休不容易,我觉得该给她们一份温暖的告别。我们会让班组员工每人做一朵手工小花,最后汇成一束花送给退休员工。第一个享受仪式的是马大姐,她推门进会议室时,看到班组同事、工会领导都在,瞬间就哭了。领导先感谢她的贡献,班长说感恩的话,最后大家把小花交到她手里,那束花虽然简单,但全是心意。马大姐平时在车间就爱琢磨技术,谁遇到难题她都帮忙,那天她握着花说“舍不得同事,舍不得这厂子”,好多员工都跟着掉眼泪。现在这个仪式成了传统,员工觉得公司惦记着他们,工作起来更有归属感。

笔者:作为党员,您如何理解“做好产品就是践行初心”?红船精神对您的工作有何启发?

王静:我2023年入党,老党员说“做好每一个合格品,就像对照党章一样,一丝一毫都不能差”,这句话我记在心里。我们做的是心脏相关产品,关乎生命,稍微马虎一点就可能出大问题,所以必须实打实做好本职工作。去年参加集团组织的红船参观活动,看到当年十几个人在船上开会,没像样的桌子却画出了新中国蓝图,这和我们车间太像了——员工们拿着图纸,靠手工打造出弹簧圈等产品,让患者重获新生。这和党的“让群众生活更好”的初心完全相通,现在我每天巡车间时,都会想自己手里的产品可能关系着一条生命,必须对得起身上的工装和党员身份。

笔者:车间在降本增效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员工的改善提案如何落地?

王静:我们车间以手工制作为主,更需要在细节上创新。比如氯气产品销量大,原来用单头定型工装,效率低,员工就琢磨改成双头定型,节省了转换时间。我们有改善提案制度,小改善给伴手礼,评级高的给奖金,这三年通过员工改善,产量提升不少,成本也降了。比如有员工提出优化编织机走线方式,减少断线率,这个提案被评成二级,不仅发了奖金,还在全车间推广。现在员工都爱琢磨改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能被重视,能真正帮到车间。

笔者:工作之余您喜欢打羽毛球,威高的企业文化活动对团队建设有何作用?

王静:我以前是篮球运动员,对球类有兴趣,威高有球馆,中午能和同事打打羽毛球。集团还组织羽毛球比赛,大家一起训练、参赛,赢了一起高兴,输了互相鼓励,这种集体活动特别能凝聚人心。工作上遇到难题时,一起打过球的同事更容易敞开心扉沟通,团队默契就是这么慢慢培养出来的。对我来说,打球也是解压的方式,运动完再回车间解决问题,思路都清晰不少。威高不只是工作的地方,它给我们提供了成长和生活的平台,这种氛围让人踏实。

笔者:您说“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要坚持”,威高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未来有什么规划?

王静:我父母常说“遇到合适的工作就别轻易换”,威高就是这样的地方。这里公平公正,只要肯努力就有机会,从蓝领评级到管理晋升,每个人都有成长空间;企业文化也温暖,员工生日会、退休仪式,这些细节让人觉得被尊重。未来我想继续带好团队,把“传帮带”做得更扎实,让更多员工成长为多能工;同时继续推动车间改善,把产品做得更精,不辜负患者的信任。在威高的这16年,我从18岁的小姑娘成长为车间主任,这里承载了我的青春和梦想,我会一直坚守下去。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威高控股公司 版权所有:威高报 2021 COPYRIGHT